纵观溥仪的前半生,其实可以责难的地方并不多,那些怪癖只是花絮,影响不了对一个人的历史评价。大清朝的覆灭他不应该负责,因为他还是一个孩子;两次复辟,他也没有什么可被责难的,当时时局混乱、群雄逐鹿,作为大清朝的末代皇帝,想重新收拾河山,也是正常的;出紫禁城的时候,带走大量的文物、珠宝也是可以理解的,本来就是他家家传的东西,不拿走,也被某个军阀拿走了;关于他跟婉容、文绣之间的哀怨情仇,只是儿女私情罢了。纵观溥仪的一生,其实,他只做错了一件事情,但是这件事情是他的致命伤,这件事情决定了他成为了历史的罪人。这件事情与这次参观的两个景点有关系,即:离开天津,到东北。
一个人可以不为孩童时的决定负责任,但是对成年之后的决定应该负责任。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短暂休整来到天津。在天津的时候广交遗老遗少、各路军阀,随时准备复辟。如前所述,想复辟没有错误,只能说他的思想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他的错误不在于复辟,而在于:卖国。
溥仪在天津的时候,很多国外的使臣也会去拜会他,其中包括日本人。日本人对他各种拉拢,九一八前后多次派员游说他建立伪满洲国。这个时候,溥仪身边有两种观点的人存在:有人认为应该去东北,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复辟,比如郑孝胥父子等;也有人认为在民族大义面前,应该拒绝日本人的请求,比如文绣、溥仪的老师等。这是溥仪一生最关键的时候,一念之差,将谬之千里。如果这个时候,溥仪拒绝了日本人的邀请,不用振臂一呼,只需在报纸上发一个声明,谴责日本人占我国土,历史对溥仪的评价将会倒转;如果溥仪再积极一些,要求国民一同抗日,那么对当时的市局会有积极的影响,毕竟溥仪虽然下台,不过很多人还在追随他,在当时他还是有巨大影响力的,否则日本人是不会花大力气游说他去东北的。如果溥仪这么做了,不管他以后的命运如何,国共两党如何对待他,在那个历史时刻,他是民族英雄,历史会铭记他。
可惜,没有如果,溥仪作出了相反的选择。不知道从小教溥仪学习帝王之道的帝师们当时是什么感想,是否会认为自己不称职呢?当溥仪作出这个选择的时候,他身边的人、追随他的人也在做出选择,文绣要求离婚只是一个典型事件罢了,很多人在离他而去。
当时的历史时期,不只是溥仪,很多人面临着选择,而一个选择,也可能会决定了他们的一生。天津,离静园不远是张学良少帅府,对于东北沦陷,张学良是第一责任人,是张学良下令不抵抗,带领东北军撤回了关内,才让日本人能够迅速的占领东北,如果历史到此为止,张学良就是历史的罪人。在西安,张学良的一个选择让自己成为了爱国将领。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张学良虽然因此被囚禁,也因此被历史铭记。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谈到,当时自己处于惊慌失措的境地,如果不答应日本人去东北,担心随时会被日本人刺杀。当时,日本人威胁利诱很多人出任伪职,不只溥仪。比如,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周作人一代文豪,文采不输鲁迅,就因为在日本人占领北京的时候出任伪职,名誉全毁,之后还身陷囹圄,写出再好的作品也无法与鲁迅比肩。不过,也有很多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当年日本人占领上海,上海三巨头之一的黄金荣没有离开上海,黄金荣虽然是黑帮头子,做过很多坏事,但任凭日本人如何威胁利诱,就是不出面担任伪职,在民族大义面前毫不含糊。每个人在作出这种选择的时候都会左右矛盾、天人交战,哪有万全之策,只是在天平哪一侧更重罢了。
溥仪活了六十多岁,做了很多事情,可是决定他命运的只是年轻时的一念之差: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或许,当时年轻的溥仪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这个选择对自己的一生有那么重要,或许溥仪也像我们普通人一样,觉得还有很多次从头再来的机会。或许,无论对历史人物还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决定我们命运的只在年轻时的某个一念之间,无法重来。(作者:赵虎 律师)
责任编辑:吴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